作为根因分析法问题原因数据分析的工具之一,柱状图,亦叫直方图,是用长度、直径、期限、成本、态度等来衡量数据的分布和变化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使数据能更清楚地显示出来。
在根原因分析中,对柱状图的典型应用有: (1)呈现数据,以便发现最主要的原因; (2)理解不同的问题、原因和结果等出现的分布。
使用步骤: (1)确定所有数据点的数量N。要产生一个有效的柱状图,至少需要30个数据点。 (2)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即极差R。 (3)根据N的大小,将R分为几个组C之间的关系为:数据点的个数和适宜的组C。数据点<50,组C数量为5~7;数据点50~100,组C数量为6~10;数据点100~250,组C数量为7—12;数据点>250,组C数量为10—20。 (4)确定每一组的组距H。H=R/C。组距H后保留的小数点位数应该与数据点所保留的小数点位数相同。 (5)将最小的数据作为第一组的最小值,然后依次确定每一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每一组的最大值就是这一组的最小值加上组距H。这一组的最大值就是下一组的最小值。记住,每一组的最小值通常包括在它所在的组中(即大于等于最小值),而每一组的最大值则属于下一组(即小于最大值)。 (6)为了使柱状图的结构更加简单,可以将数据插入到检查表中。 (7)依据检查表构建柱状图。在横轴上标注组,在纵轴上标注频数。使用垂直的柱子来表示每一组的分布。
同时,使用柱状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高峰表明了过程的均值。如果这一高峰不集中,一般是因为存在特殊的原因,这也是需要注意和进一步调查的地方。 (2)两个很明显的高峰可能是由两个不同的数据源引起的。这些数据源包括:两个不同的操作人员,两个运输者,两个供应商等。这时需要进行检查。 (3)分离模式,指没有逐渐减少的现象,表明数据点在数据收集或者收集之后受到了某些选择性过程的影响。 (4)如果分布的形状像梳子,则可能是由于组太多引起的,一些类别里没有任何数据点,最终导致图表无效。
绘制图后可根据检查清单作出检验:
(1)收集并记录生成柱状图所需的数据。 (2)数据列中至少应该包含30个数据点,因为30个以下的数据点组成的柱状图是无效的。 (3)计算数据列的极差,即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4)确定应将柱状图里的数据划分为几个组。 (5)利用公式,计算每一组的组距。 (6)确定每一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定义它们的边界。 (7)依据定义好的组合和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柱状图。 (8)检查最终的柱状图,确定它的形状。分析形状,得出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