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询问病史 (1)症状:是否存在恶心、呕吐、大便(颜色、数量、性状、次数)。 (2)饮食情况:近3个月饮食摄入情况(食物品种、数量、食物性状及软硬度)。
2、体检 (1)测身高、体重,计算体型(BMI)。 (2)测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 (3)测血压。
3、查看化验单 (1)血常规:WBC,NE%,LY%,RBC,HBG,MCV。 (2)血生化: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尿素氮、肌酐、血糖、尿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等。 (3)粪常规。 (4)尿常规。
附表10 内脏蛋白测定:反映体内蛋白质状况 蛋白质(g/L) 35~55 28~34 21~27 <21 转铁蛋白(g/L) 2.4~4.0 1.5~2.0 1.0~1.5 <1.0 前白蛋白(mg/L) 250~500 150~250 100~150 <50 | 4、判定营养状况,制定营养方案 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法。 NRS评分<3分,轻度营养不良,可无需特定营养支持方案。 NRS评分≥3分,中度及重度以上营养不良,应制定相应的营养支持方案。
5、耐量及三大产能营养素供给 能量:25kcal/(kg·d) 蛋白质:占总热能15% 脂肪:占总热能30% 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55%
6、营养支持给予方法
(1)术前:能口服患者采用经口营养(流质半流或口服营养制剂液),不足部分由静脉营养补充(血浆。葡萄糖、脂肪制剂、氨基酸等)。
(2)术后 ①NRS评分<3分的患者,术后36~48h,肠蠕动恢复,肠道排气后,可进食,进食的顺序为:试餐(淡盐水或米汤),如无腹胀、腹痛,食用无糖、无产气流质2~3天无不良反应,食用半流饮食4~5天无不良反应,食用软食。 ②NRS评分≥3分的患者,应制定相应的营养支持方案,首先选用肠内营养制剂,可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送入。具体实施的顺序,术后36~48h后,肠蠕动恢复,肠道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试餐(淡盐水或米汤滴注或推注)2~3h后,胃残余量<200ml,无明显腹胀、腹痛,可采用整蛋白肠内营养制剂液(滴注或推注),逐渐增加剂量,若一周内达到每日供热能50%~65%以上,胃肠道能接受,无腹胀、腹泻,继续增加肠内营养液滴注量,8~10天达到100%摄入目标总量;若一周内达不到每日供热能的50%~65%以上,应加用肠外营养制剂,以达到机体能量及营养素需要。 ③NRS评分≥3分的患者,应制定相应的营养支持方案,评估手术后7天不能进行肠内营养,则考虑给予肠外营养补充。具体实施方法:术后24h后血液动力学稳定(血压、脉搏稳定,尿量正常)后,开始用肠外营养液(血浆、葡萄糖、脂肪制剂、氨基酸等)。
7饮食治疗疗效观察 (1)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正常或趋于正常,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趋于正常。
(2)血浆前蛋白、转铁蛋白正常或趋于正常。
(3)体重增加趋于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