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83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临床用血:输血前的质量控制

[复制链接]
836 0
本帖最后由 桃李 于 2022-11-21 09:55 编辑

临床用血:输血前的质量控制


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血标本的采集、ABO及RhD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等。从样本采集到处理,再到检测,最后出具检测报告等操作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稍有疏忽都可能产生差错或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等不良后果。因此,输血科一定要提高质量意识,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的正确性,才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

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医护技术人员操作因素、试剂器材因素、被检血清与红细胞因素、生理与疾病及使用药物因素等。医护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血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血型与配血等检测试剂及试验操作技术的质量控制等是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1、医技人员操作因素及质量控制

(1)患者信息完整度和准确性

临床医生正确开具《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科医技人员应严格进行“三查八对”,检查血制品的质量、有效期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核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实验配血结果、血液的剂量及种类。科室接收合格标本,对于不合格标本应拒收,例如:①血标本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不收 ②血标本与申请单所填项目不符不收 ③血标本量不够3 mL不收 ④血标本被稀释不收 ⑤血标本溶血不收(溶血性疾病除外) ⑥用肝素治疗患者的血标本未用鱼精蛋白对抗使之凝结不收 ⑦非医护人员送血标本不收 ⑧用右旋糖酐等大分子物质治疗后的血标本未标记说明不收。

(2)正确处理、检测样本

样本处理、检测所用物品应洁净。医技人员应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按照SOP操作进行检测,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试验中使用的试管不洁或沾有洗涤剂,血清或红细胞标本受到污染可能出现错误结果。抗原抗体比例不佳,如配制的红细胞悬液过浓或太淡,可能出现后带现象或前带现象而导致不凝集或凝集很弱难以发现。试验中的温度不合适,试验时间太长水分蒸发可发生缗钱状假凝集等。

2、标本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

血型血清学检测试验中,加入的样本组分可分为红细胞悬液和血浆/血清。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很多异常结果有一部分就来自于样本原因,这也是作为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和专研的一部分。以下为部分事例:

① 部分血液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可导致红细胞上血型抗原性减弱,老年人及婴幼儿红细胞抗原性比青壮年的抗原性弱,正定型时凝集强度可能会减弱甚至为阴性。

② 多发性骨髓瘤及巨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增高或为异常蛋白血症,新生儿脐血中的华通氏胶等均可使红细胞发生缗钱状假凝集。

③ 患者输注了大量高分子右旋糖酐等血浆替代品或注射了造影剂,均可引起红细胞相互聚集而误认为凝集反应。

④ 血清中可能含有的血型不规则抗体,如抗M、抗N、抗P1、抗Lea 或A2及A2B亚型血清中含有抗A1抗体可引起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

⑤ 某些肝硬化、肺炎或支原体肺炎等疾病患者的血清中可含有高效价的自身冷抗体。

⑥ 老年人血型抗体效价降低、6个月以内的婴儿尚未产生自己的抗体或只有从母亲获得的血型抗体,可引起反定型不符。

⑦ 某些药物可引起假凝集反应,导致结果错误。

⑧ 嵌合体血型由于双胞胎的血管相通,可能一方的造血细胞移行到另一方双胞胎的骨髓内着床,然后分别产生两群不同表型的红细胞。

⑨ 接受不同ABO血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型转变时期可出现正反定型不符。

3、使用合格、先进、有保障的试剂

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所需要的物品较多:半自动/全自动仪器、ABO正反定型和RhD定型检测卡、抗人球蛋白(抗IgG+C3d)检测卡、反定型细胞试剂、抗筛细胞试剂、稀释液等。使用合格、先进、有保障的试剂是对检验工作负责,更是对患者负责。

重视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质量控制,加强科室医护人员培训,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指导临床安全、合理、有效输血用血的保障,也是作为医务人员、医疗行业人员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张勇萍、安宁、杨世明,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卫生部令第184号,《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审核:输血小医生

来源:迈克生物,文章仅作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148

主题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进医疗安全知识库 ( 粤ICP备18035733号-1 )

GMT+8, 2025-2-5 19:49 , Processed in 0.0447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