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 发展历程如何? 需要关注哪些重点? 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 医疗质量含义 狭义的医疗质量主要指医疗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广义的医疗质量不仅涵盖诊疗质量,还强调病人满意度、医疗服务效率、医疗经济效益以及医疗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医疗质量已经不再局限于诊疗质量,而是扩展为医院的服务质量;而医疗质量不仅仅是及时、有效、安全的医疗服务,还体现在患者的满意度、医疗工作效率、经济效益以及医疗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医疗质量已经成为医疗技术、管理方法、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 二 我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了一套医院统计报表制度,主要对医疗治疗效果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1963年《军队医院管理》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对医院管理评价指标做出较系统的论述,评价指标以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20世纪70年代,经济指标进入医疗质量评价系统,成为衡量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1991年,我国召开全国医院统计指标体系研讨会,确定了医疗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各级医疗主管部门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多套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994年,卫生部出台了《医疗机构评审办法》,其对三级综合医院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34个二级指标和193个三级指标。2005年卫生部组织制定并颁发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版)》,明确规定了各级各类医院管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指标,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颁发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 自2009年起,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开始采用单病种过程质量指标来管理控制工作,先后发布了3批11个病种111项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扩大单病种质量控制范围,将病种数量扩展至51个,将单病种质量控制作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 2011年,我国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7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DRG收付费改革试点启动会,以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上涨,有利于建立现代医疗质量管理制度。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0版)》,形成了当前我国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呈现出多种、多类指标共存的多元化指标体系的组合。 三 医疗质量指标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1.需求分析 根据三级医院等级评审“第七章日常统计学评价”中管理指标及医院对医疗质量监管的需要,通过医院质量指标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以下需求: (1)通过分析医疗质量、管理质量、医疗费用、服务质量和医疗事故等,确保全院的经营水平和医疗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和管理。 (2)改变传统的医疗质量监管模式,通过监管医疗质量指标,使得医疗质量监管更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3)通过医疗质量指标管理,不断规范临床操作,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2.指标体系建设 医院质量指标管理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实施持续性的医疗质量评价监测,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实现医院对医疗业务、医疗效率、药品合理使用等精细化管理,形成了一套医院质量管理的体系。 (1)医院运营主题 主要包括医院资源配置、工作负荷、治疗质量、工作效率、患者负担五方面的情况。资源配置指标有职工总人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总建筑面积、医院医用建筑面积、核定床位数、实际开放床位、急诊留观实际开放床位等。工作负荷指标有年门诊人次、健康体检人次、年急诊人次、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位日等。治疗质量指标有住院手术例数、死亡例数,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等。工作效率指标有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周转次数、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等。患者负担指标有每门诊人次费用、每住院人次费用等。 (2)重点疾病主题 通过对18种住院重点疾病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提高医疗质量。重点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心力衰竭、肺炎、肾衰竭、败血病、急性胰腺炎等。主要分析重点疾病例数、死亡例数、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 (3)重点手术主题 按年度和季度统计18类住院重点手术的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重点手术包括胰腺切除术、剖宫产、胃切除术、颅脑手术、髋关节置换术等。 (4)患者安全主题 按照时间纬度纵向比较各种影响患者安全的指标,对住院患者的安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预防院内医疗事故,保障患者人身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主要指标包括择期手术后并发证发生率、医源性气胸发生率、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发生率、产伤发生率、麻醉意外死亡例数、医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等。 (5)患者感染主题 院内感染控制指标按照时间纬度进行的纵向分析比较。主要指标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留置导尿管所致泌尿系感染发病率、血管导管所致血流感染率、无菌手术感染率、切口深部组织感染例数、器官/腔隙感染例数等。 (6)ICU质量监测主题 统计ICU重点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获取ICU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总体情况。主要指标包括非预期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性感染发病率、留置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发病率、重症患者压疮发病率、重症患者死亡率等。 (7)合理用药主题 统计合理用药的基本监测指标,获取医院合理用药的趋势变化。主要指标包括注射剂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抗生素处方数/每百张门诊处方、药费占医疗总收入比重、注射剂处方数、抗菌药物处方数、抗菌药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等。 四 数据的来源有哪些? 1.数据源 (1)医院相关信息系统 医院质量指标管理系统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医院各业务信息系统,如HIS、电子病历、护理病历、院感系统等,所以该系统必须实现与HIS等各种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联通,实现数据汇总集成的功能。系统自动每天定时抽取业务数据。 (2)人工录入或导入 一些部分指标无法从医院相关的信息系统中直接获取,此类指标数据需要人工录入或导入,本系统提供了指标补录功能,可以补录指标相关信息。 2.数据处理 对数据进行ETL(提取、转换、加载)操作以保证数据的质量。根据不同业务分析需求将数据按照不同的分析维度来进行汇总,以便提供多维度的信息支持。 3.指标产生 根据各个指标的名称,了解指标的内容与含义,明确指标的“分子”与“分母”。以平均住院日指标为例:平均住院日=出院患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根据公式需要计算一定时期内出院患者共占用床位的天数,然后用总天数除以出院人数。医院质量指标管理系统将所需要的指标都进行明确定义,并在数据仓库中获取相关数据,通过公式计算,产生相应的指标。 五 指标管理系统效果? 在ICU质量监测主题中,可以对ICU监测指标进行年度、季度的同期比较,显示指标变化的趋势,表现良好的指标显示“绿灯”,表现差的指标显示“黄灯”警戒,异常的指标显示“红灯”。通过对ICU质量监测指标的管理,可以对临床行为进行指导,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在使用医院质量指标管理系统后,ICU病人的重症患者压疮发病率由5.56%降至2.17%,非预期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由2.8%降至1.1%,重症患者死亡率由18%降至1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由23.3%降至22.1%。 原文来源: 1.《医院质量指标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运营质量管理处 沈吉,卢海源,王烈 2.《我国医疗质量管理评价指标研究进展》张星霞,刘雨薇,王娜,贺育华,李卡
|